浅析人口流动对主产区粮食安全的影响

点击数:429 | 发布时间:2025-06-06 | 来源:www.outfolk.com

    1、绪论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粮食作为一种要紧的策略物资,和石油一样,安全自给将是一个长期的、不容忽略的重点问题,“无粮不稳”是千古以来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虽然中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持续增长,粮食安全的近忧业已解除,但粮食安全的基础并不结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旧偏弱。同时伴随城市化的推进,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外流,不少区域粮食播种面积降低,粮食播种面积降低,甚至出现了弃耕和撂荒现象。在全球化渐渐加深、 耕地持续降低和粮食生产本钱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中国现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情况到底怎么样,将来发展势头到底如何?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流后,留守的老弱病残和妇女成为粮食生产主要劳动力能保持多长时间?怎么样看待新生代农村劳动力问题?

    2、人口流动与粮食安全的近况

    (一)人口流动近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国内颁布政策放宽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使得城乡和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依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到:国内的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年龄较小的年轻人身上,其中流动率最高的是20―24岁之间的人口,流动率高达19.53%,第二是

    25―29岁之间的人口,流动率为18.01%,而15―19岁之间的迁移人口位居第三,流动率为15.74%。由此可以看出,流动人口主要以年轻劳动力为主。同时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内加强了对东部沿海区域的投入和进步,这就使得现在东部沿海区域的经济进步情况要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区域的经济进步水平。因此人口的流动以向东部区域集中为主。

    (二)粮食安全近况。伴随城镇化社会的进步,耕地数目的递减,农民由原来的自给自足、自耕自种的自足者,改变成购买粮食的买家,对粮食的总体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有2.1亿农民进城务工。这2.1亿人大部分从农商品生产者转变为纯粹的买家,农商品消费从“自给型”转变为“产品粮”。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农商品消费的产品量。除此之外,一些大中城市及周围区域逐步退出粮食生产甚至农业生产范围,既减少了粮食产量,又增加了需要,从将来未来发展趋势看,农民进城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农商品消费的产品量将进一步增加。所有这类粮食消费状况的变化,都需要大家对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影响引起看重。

    3、人口流动对主产区粮食安全影响的剖析

    粮食主产区是指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北、四川、内蒙古、河南、河北、安徽、湖南、辽宁、江西13个省(区)。 粮食主产区是国内粮食生产的主体。
    2008年13个主产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共77472.41千公顷,占全国播种面积的72.54%,2008年

    13个主产区的粮食产量为36941.61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9.87%。主产区为国内提供了一半以上的粮食提供,对国内粮食安全有着要紧有哪些用途。

    关于影响粮食生产的原因,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主要可以分解为: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化肥等。本文大家考察的四个常规投入是土地、劳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学肥料。王跃梅(2010)研究数据使用《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的分省数据,选取粮食13个主产区和6粮食主销区借助1978一2008数据,使用林毅夫(1992)应用的格里克斯(Gr11iches,1963) 得出常规变量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提出的生产函数办法来估计与验证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计算得出农村劳动力外流对主产区产出弹性数据:土地变量为:0.236(0.075)、劳动力变量:0.393(0.0593)、农机械总动力变量:0.113(0.0566)、化肥变量:0.137(0.0274)

    4、主要结论与启示

    但从上面数据可见,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第一农村劳动力这一原因从主产区来看,是显著影响粮食产出弹性的。在主产区表现为正值,说明留下种粮劳动力对粮食产出弹性影响影响是一致的,且是正向的,即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产出率的提升做出了贡献。印证了约翰逊(2004)指出中国劳动生产存在内卷化或过密型增长的现象,现在来看,很多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劳均耕地面积只有0.4公顷/户左右的耕地上,存在内卷化、过密化生产问题,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也即存在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农村劳动力。当这部分剩余的劳动力从主产区转移出来后,可以缓解劳动投入过多而导致的效率低下,影响产出问题。可见现在粮食主产区暂时还不会由于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外流而出现安全问题。但进一步的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会对粮食生产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现在农村已经没有大规模的高比率剩余劳动力(蔡防2010)。主产区怎么样借助比较优势,达成粮食的效率安全?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探讨。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